tags: 治未病
pages: 263
由于人体“五脏相通,移皆有次,五脏有病,则多传其所胜”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
。因此,在临床诊治疾病中,不但要对病位之所进行诊治,而且应该根据疾病发展传变规律,对尚未受邪而可能即将被传及之处,事先给予调养、充实以安抚,实施预见性治疗则可以阻止病变传至该处,达到防止其传变,终断其发展的目的。这种根据疾病传变规律,实施预见性治疗,以控制其传变的防治原则,清代医家叶天士称之为“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”。
在具体运用中,可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、五脏的整体规律、经络相传规律等,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。如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》
说: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《难经·七十七难》
指出:“见肝之病,则知肝当传之与脾,故先实其脾气。”主张在治疗肝病的同时,常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,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,以防肝病传脾。又如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,由于热邪伤阴,胃阴受损,病势进一步发展,则易耗及肾阴,据此清代医家叶天士主张在甘寒以养胃阴的方药中,加入咸寒滋养肾阴的药物,从而防止肾阴的耗损,都是既病防变法则具体应用的范例。